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學特色說明

可給台灣學習的教學典範

麻省理工學院信奉唯才主義,非常重視技術能力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成立於1861年,早期著力於應用科學與工程學的實驗教學,擁有著名的林肯實驗室(MIT Lincoln Lab)和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校園佔地168英畝,坐落於查爾斯河以北的劍橋市,由麻薩諸塞大道分為東西兩區,沿著麻薩諸塞大道而起的七號大樓被認為是無盡長廊及整所學府的入口。每一棟大樓都有一個編號,亦有自己的名稱。一般而言,人們多以編號稱呼學術或辦公大樓,以名稱稱呼學生宿舍。除了地面走道,地下也有不少連接各棟大樓的隧道,方便人們避開惡劣的天氣。

麻省理工學院創立於1861 年,為世界最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學之一,2021、2022 QS 世界大學排名皆第一名。

麻省理工學院創辦人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 Barton Rogers)希望建立一所專科學府,純專業學院不是他想要的類型,他認為全人教育為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他以德國研究型大學的辦學模式,提倡教研並重。希望教職員除了進行研究外,也向學生提供講堂及實驗室教學。

無盡長廊長251米,為MIT主建築群的軸線,貫穿校內建築物,每年的一月底與十一月中,長廊與太陽位置連成一直線,陽光通過兩側的入口,金黃色的陽光,照亮整個長廊。

每年的一月底與十一月中,長廊與太陽位置連成一直線,陽光通過兩側的入口,金黃色的陽光照亮長廊。

1865年,麻省理工正式在位於波士頓的校園內開班。與常春藤盟校不同,麻省理工的學生主要來自中產階層,學校的經費多來自學費而非捐款。麻省理工學院早期被廣泛認為是一所職業導向學校,經由國家教育委員會全面地研究後,對校方提出了提升多元性的建議,以避免讓工程學或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過於偏離文理學。爾後,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院及史隆管理學院始於1950年籌備成立,與發展完善的理學院及工程學院互相競爭。

二次世界大戰後,麻省理工因為其工程研發的學術地位,成為全美最大的戰時研發商,光是放射實驗室就聘請了四千名工作人員。相關的軍事研究並沒有因二戰的終結而結束,諸如賢者系統(防空系統)、彈道導彈、阿波羅計劃等均為麻省理工戰後的政府資助研究項目。

麻省理工學院亦為現代電腦及網絡先驅,不少電腦技術機構均起源於麻省理工學院,包括了1985年由尼可拉斯·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與傑羅姆·威斯納(Jerome Wiesner)創辦的媒體實驗室。

2001年,麻省理工首創開放式課程網頁,作為放置免費公開課堂筆記、問題集、課程大綱、測考試題及網上講堂的平台。由於成效良好,不少其他大學自2005年起紛紛加入。時至2011年,麻省理工宣佈給予完成名為「MITx」網上課程的學生正式的證書,有效打破了全球學習教育疆域的限制。

麻省理工學院擁有6間學術學院理學院、工程學院、建築學院、管理學院、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院、醫療科技學院。32個學系,在2021年及2022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皆列全球第一。其中以電子工程專業名氣最強,緊隨其後的是機械工程。MIT史隆商學院的MBA項目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是美國極富盛名的「魔術七大(M7)」頂級商學院成員之一,尤以創業課程和創業文化著稱。另外其建築與規劃學院是全美第一所建築學院,一直以來設計了不少風格前衛的建築物,諸如貝聿銘的格林大樓、槙文彥的媒體實驗室等現代化建築物。

2009年由普立茲克獎建築師慎文彥(Fumihiko Maki)團隊設計位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增建案(E14),巧妙的連接與由貝聿銘及其合夥人於 1985 年設計的 Wiesner (E15)大樓相連,新的大樓共六個樓層、163000平方英尺的實驗室、融合創新生活及學習的辦公及會議空間。

麻省理工學院信奉唯才主義,非常重視技術能力。也因此,校方從沒有頒授榮譽學位、體育獎學金、拉丁文學位榮譽或禮儀學位。逾三分一的美國載人航天飛行計劃的太空人曾於麻省理工接受教育(包括阿波羅11號登月艇機師巴茲·艾德靈Buzz Aldrin)。截至2020年10月,麻省理工學院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員涵蓋97位諾貝爾獎得主。8名菲爾茲獎獲獎者、26位圖靈獎得主,以及52位國家科學獎章獲獎者、45位羅德學者、38名麥克阿瑟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同時具備很強的創業文化,由校友所創辦公司利潤總值相當於全球第十一大經濟體。

麻省理工學院 組織、院、系特色說明

麻省理工學院為一所大型的研究型大學,以研究或專業學科生居多。大學自1929 年起就一直獲得新英格蘭學校與學院協會的教育認可。麻省理工的四年學士學位合計44 種,由五所學院提供,專業及文理類別約各佔一半。截至2013-14 年度,提供19 類學士學位課程的工程學院最受歡迎,錄取了過半的學生,餘下的依次為:理學院、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院、史隆管理學院及建築學院。電子工程與電腦科學為學生人數最多的課程。所有大學生均需完成17 個學院必修課程,它們被分為四大類:基礎科學、人際關係、文藝社科、體育運動。新生之年的課程多半都是這些必修課程,它們亦為進入不同學系的條件之一,而無論學生升讀大二後的主修為何,都必須完成剩餘的必修課程。基礎科學包括了微積分(數學)、物理學、化學及生物學,前兩者為時兩個學期,其餘的僅佔一個學期。文藝社科必修課程修讀時間不得少於八學期。「人際關係」部分則要求學生分別在文藝社科及自己的主修課程中,選讀至少有兩個「以溝通為重」的課程。最後,所有學生還需接受游泳訓練,而非校隊成員亦須修畢為時一年的體育班。

MIT 10-250 號教室裝修前的照片,黑板裝有馬達,方便教師使用。圖片中MIT 教授用黑板解釋向量微積分的原理,幫學生為向量場與流體動力學的運用打下扎實的基礎。

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與碩士學位全面地涵蓋數理工、社會科學、人文等學術領域,也有一些為跨學科學位。研究生課程並非開放式招生,六所學院的收生標準、申請方法各有不同。

MIT 的上課情形,教授與研究人員協助上課同學解決問題。MIT 課堂上常透過分組討論,讓學生體現主體地位,並要求學生向別人發問,向別人闡述自己的看法。 這不但可以增加學生學以致用的機會,更可以增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

MIT的教育精神

MIT 於1865 年建立時就強調基礎理論與實作能力並重,故強調利用實驗室、工廠和電腦資源進行教學及研究活動,使其以極具創新精神的畢業生聞名。

MIT 課程除了傳授專業知識與技能外,並鼓勵學生廣泛學習,以成為具有終身學習熱情和創造力的領袖與問題解決者。MIT 認為標準的大學考試和評分制度只能壓抑學生成為偉大人物的潛力,學生不應被看作是不成熟的孩子,應被教授們當作年輕的同事,並應及時給他們以從事獨立的、有激勵性的科研的機會。

1916 年MIT 校園建築圖繪

MIT成功教育方式

MIT 對學生在課程方面的要求分為通識課程(General Institute Requirements)GIRs 與專業課程(Departmental Program) 。

一、 通識課程主要分為四類:

通識課程主要目的:

(一)學習專業知識

(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三)探索潛在興趣

(四)提供多樣發展

(五)提倡終身學習


二、專業課程(Departmental Program)

MIT 共有六個學院包括 32 個系所,各系提供的專業課程豐富,不僅設計了大量的基礎課程,並根據各科系特色開設相應的實驗課程與高級課程,也體現了 MIT 專業課程動手動腦的哲學。

2021-2022 學年MIT 部分學院課程及學分要求統計表。

MIT 講座課程

MIT 實作課程

三、學期制度

麻省理工學院主要實行「4-1-4」學制,簡述如下:

• 秋季班:九月的第一个星期二,結束於十二月中旬。

• 自主活動學期(IAP):每年一月份。MIT鼓勵學生與教職員工利用IAP自主進修,或開設一些特別的課程。

• 春季班:二月初至五月。

四、學分計算方式

選課表將每門課的學分用三個數字來表示,例如 (3-6-9)。數字相加則等於該科目的總學分 (18)。一門課的學分數= ( 每週上課學分+實驗室學分+課前需準備的學分)。MIT 學分: 18 (3-9-6),完成這堂課的同學可獲得18 個學分。以每學分需14 小時為計算基礎,修這堂課的同學需投入252 小時。由學分計算,很清楚MIT 非常重視學生的課前準備。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純粹考試成績及上課時數。

五、MIT 課程特點分析

  1. 以生為本

    • MIT 大學部課程設計的理念是「以學生為本」。

    • MIT 大二才確定科系,可充分瞭解科系後再選定。

    • MIT 每一位學生都有個人導師,幫助學生選擇科系,並為學生設計合理的學習計劃。

    • 通識課程與各系所專業課程中設計多樣的選修課程。除鞏固和拓展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外,協助學生開闢潛在興趣。並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多元化與終身學習發展。

  2. 精益求精

    • MIT 要求課程從學校和科系兩個層面做出明確和詳細的規範。

    • 大學部要求選修課程比例較高,體現MIT課程的靈活性。

    • MIT 系統化的課程評鑑體系能基於不同的科系,從不同的角度對課程實施多層次的評鑑,也反映出MIT 課程管理的嚴謹程度。

    • 課程內容更新快速。學校不會開設過時或無用的課程,對於前瞻技術與科技,學校很快能開出對應的課。課程數量多,品質高。作為理工科學校,人文學科的課程可能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MIT專門和哈佛合作,認可其學分。

    • 對老師和助教的要求高。授課教授包括諾貝爾獎得主,而且教授對助教要求嚴格,不僅必須一起設計課程作業和實驗,還要求助教每周至少花20小時輔導上課同學。

  3. 多元統一

    • 做中學,學中做:課程將「基礎理論課程」與「實踐應用課程」有效結合。大多數課程中重視實驗,準備與預習的比重。學分計算並納入教師教學投入與師生接觸時間。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或實踐的時間,並減少講授課時間的比例。

    • 理工與人文結合:在其對課程的要求中設置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的內容,從而培養具有人文精神的理工科人才。

    • 必修與選修結合:透過不同類型課程的結合及學分分配來完善人才培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並提高綜合素質,以達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

MIT 校園眺望查爾斯河,每年的九月中至十一月底,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的楓葉由慢慢由綠色轉為黃金色,落葉前再轉為紅色,MIT 校園雖身處都會區,但你可在MIT 校園感受到秋天的美,與令人驚豔的、美不勝收的秋色。